清明过后,谷雨之前,水稻苗长到可以移摘的程度了,村民们又开始早出晚归的下地,除了王豆子家。
他把家里的水田都换成了旱田,又租了别家的十亩旱田,只种黄豆,家里做一点小买卖,买卖时可以给钱也可以给粮,以此养活一家人。
前段时间,盛屏做了个什么魔芋豆腐给了荣家两块,女婿荣田溪给他家拿了一块,用来炖肉、炒菜味道都不错,就是不知道是怎么个做法。
正巧今天盛屏来买豆腐,若是盛屏打算用这个做买卖,那他绝不多问,要是没这个打算,他倒是想给自家铺子上个新品,这般想着他就问了。
盛屏没想过用魔芋来做生意,便跟他说了方子,还约好第二天一起去山里找魔芋。
转天盛屏走到池塘处,看到了王豆子、荣田溪和他的媳妇,荣田溪高兴跟她挥手,拉着媳妇跑到她面前。
盛屏感慨,到底是结婚的人了,跟以前羞涩规矩的模样略有不同了。
“嫂子,这是我娘子王秀。”
小姑娘看起来十五六的模样,脖子修长,肩颈挺拔,气质出众,跟荣田溪站在一块儿,很是般配。
盛屏冲他们点点头,顺着记忆中的位置找到上次上山的地方,在那附近发现了好几颗魔芋,挖开一看还很小,盛屏就说:“可以挖回家种在院子里,明年就能用了。”
荣田溪就挖出来放进背篓里。
又找了半个时辰,才找到两颗大的。
原路下山时,盛屏见路边的萱草长得好,便挖了几株,荣田溪见了,就说:“嫂子,我家里有凤仙花、鸡冠花、月季,你要喜欢我给你弄两棵去?”
盛屏倒不跟他客气,“好啊。”
荣田溪给盛屏送花去的时候,盛屏把之前做的油布手套给他,“这个给你岳父,让他务必不要直接用手碰魔芋。”
荣田溪点点头,“知道了,谢谢嫂子。”
家里菜地野草都拔光了,屋里的活有王大娘和柳大娘争着做,两个孩子去了竹林玩儿,盛屏无事可做就拿了针线布匹,去跟焦红锦讨教针线功夫,正赶上焦红锦纳鞋垫,她就学起来。
鞋垫是用硬布一层层粘合起来再用针线缝合好的,焦红锦则在每一层的硬布中间加了一层丝瓜瓤,这样鞋垫透气不少。
盛屏倒不知丝瓜瓤还有这样的作用。
“我只知道丝瓜瓤能洗碗、洗澡,原来还有这样的好处。”
焦红锦本来是笑着的,可笑容里却有几分悲伤。
“我娘家兄弟姐妹多,田却少,为了养活一大家子,我爹我娘一闲下来就纳鞋垫贴补家用,就因为比别人多用了两层丝瓜瓤,大家都抢着买呢。”
她言语间失落起来,“我嫁人的时候家里已经有一笔积蓄了,原打算第二年再多买两亩田,可是他们吃了放坏的馒头,一家子都没了。”
盛屏愣住了,“是馒头长霉了?”
焦红锦点头,“馒头长霉很正常,上锅蒸一下就好了,谁知道能吃死人呢。”
盛屏想到现在家里主要以米饭为主食,馒头也只是偶尔做,做得也少,每回做的不等第二天就吃完了,倒不必担心这个了,这就是吃了没冰箱的亏。
好在现在家里人多,每顿饭吃下来剩不了多少,剩饭剩菜一般喂给猪吃。
在没有现代工业科技和生物技术的当下,冰箱是不可能有的,但是冰可以有,盛屏打算找一天时间上镇上去看看有没有卖冰的,要是没有迫不得已她就用芒硝制冰,山上她可见了不少。
中午盛屏和柳大娘去田里送饭,看着莽莽水田一时心痒,脱了鞋子,下田插秧。
水深泥滑,没走几步,她就险些跌倒,还是没灰心,慢腾腾的抓到一把秧苗,顺着拉起的麻绳,插进泥土。
她原以为是个简单的活儿,谁知道她还没出五步远,第一个插好的秧苗浮起来了,她就走回去重新插上,后面的秧苗又浮起来了。
反反复复,下插又浮起,盛屏不得已下了死力狠狠的往泥巴里塞,正得意呢,看到手上带出的泥里有虫子在蠕动,她吓得赶忙甩开,连连在水里洗手,把秧苗一丢,忙不迭的上了岸。
蒋鹭把她拉到自己身边坐下,检查她的手和小腿有没有蚂蟥,“这下知道为什么不让你下田了吧?”
盛屏怏怏的点头,“你们辛苦了。”
蒋鹭笑:“我一开始下地的时候跟你一样,什么都不会,只有一把子力气,结果插进去的秧苗根本长不大,没几天就蔫儿了。”
盛屏叹,“做什么都得有技巧,好在相公你聪明,如今也学会了。”
田里除了蚂蟥,还有黄鳝和泥鳅,大多在整地的时候会顺便抓了打牙祭,插秧的时也会遇见,今天蒋鹭运气就很好,接连遇到了三根大黄鳝,他担心盛屏会害怕就悄悄给了柳大娘。
柳大娘一看就笑,“这可是好东西。”
盛屏好奇凑过去,“黄鳝,这个烤着好吃。”
蒋鹭一时竟不知她是怕虫还是不怕虫了。
为了吃上一顿色香味俱全的烤黄鳝,盛屏决定多用野葱,家附近的这几天都被薅没了,她特意往更南边走了一程,在鲜少有人踏足的荒坡上,发现了一大片的野葱。
这些野葱许是无人采摘,长得格外粗壮。
盛屏随便一拔,带出一大片,而且根部的葱头约有大拇指粗,她便立刻想到,前几天泡的野山椒已经可以吃了,昨天她一开盖,就闻到了浓郁的酸味儿,如果把这些葱头整理出来泡在里面,顶多三天就能吃到美味的泡葱头了。
柳大娘看盛屏薅了一大捧,两只手都握不住了,还在拔,不由劝道:“弄多了吃不完就浪费了,改天再来弄吧。”
盛屏解释说:“柳大娘,你看,这个葱头大,可以泡着吃,我们多弄些回去,泡一缸当咸菜吃。”
听到可以做咸菜柳大娘心一动,也继续薅起来。
既然要吃的主要是葱头,那葱叶就没那么重要了,柳大娘以收割麦子的打结法整理好野葱,最后堆在一起,用树皮拧成的绳子捆好跟盛屏一起抬回家。
到家以后,盛屏和王大娘处理野葱,柳大娘宰杀黄鳝,依照盛屏的意思,一条和老母鸡清炖,两条用竹签串起来做成椒麻和葱香口味的烤鳝鱼。
这顿饭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,尤其是小苗对椒麻味道的烤鳝鱼念念不忘,接连几天,竹林不去了,就去水田里找黄鳝、泥鳅,而且还抓了好些螺蛳。
泥鳅用豆腐炖,汤色奶白,营养滋补;螺蛳就用泡好的葱头、胡椒和花椒爆炒,味道酸麻开胃。
等到水田全部摘种好,鸽舍的第一批乳鸽也出栏了。
这天蒋鹭和王青在竹林看守鸽子,而江山青则在家里的院子里找了一块空地修烤架,这需要用到不少铁器,花费不小。
盛屏就出了一个主意,不用烤架,用缸烤。
把腌制过的鸽子用铁钩挂在大缸里,里面添上柴火或木炭,偶尔翻动一下,省时省力。
江山青认为可行,跟盛屏去荣三点那儿定大缸的时候,盛屏又建议,做两个大缸,一个用来烤、一个用来炖,即把乳鸽整个放进小陶罐里加上调料和水,放在里面焖熟,名曰鸽子瓦罐汤。
江山青担心一下子做两种,成本上去了,生意却不好会亏本,有些犹豫。
盛屏劝他,“如今既无战乱,又无灾害,咱们村里人尚能衣食无忧,何况镇上的乡绅富人?”
见他仍旧担心,盛屏道:“我们这回先把陶缸、陶罐定下来,先做烤乳鸽,若生意好,再做瓦罐汤,若生意不好,也只是多买了些器具而已,反正家里总能用上,不会白买。”
江山青这才勉强同意。
盛屏就跟荣三点说了瓦罐的尺寸,还让他多做些勺子。
烧陶费土费柴,荣三点最近生意不错,先前盛屏买了不少,这回又是大手笔,他是把盛屏当大客户来对待的,这边盛屏一下单,他就检查存土量和柴火,发觉存土不够,忙叫几个儿子去外面挖土。
从荣三点家出来,江山青要去竹林往北走,盛屏要回家往南走,两人在一处分岔路口道了别。
盛屏沿着田埂一路往下走到一条小溪前,看螺蛳数量如何,酸麻螺蛳蒋鹭和两个孩子都很喜欢,若是螺蛳多,她就多做些,等江山青去镇上卖烤乳鸽时她也做些一起去卖。
连着看了三条小溪,螺蛳已经不能用多来形容了,简直就是泛滥,盛屏当下决定卖螺蛳。
与之前卖蜂蜜柚子茶不同,这回针对的主要是万安镇的人,摆摊固定在一个地方卖未必生意好,最好是流动叫卖,那就需要做一担挑子。
盛屏在家用扁担挑水试了一下,没挑起来,只得放弃,流动推车必须要做了,这时她才想到刘二婶先前送他们推水的推车不就正好合适吗?盛屏去仓库把推车找出来,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看了又看,真是觉得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。